为有创新活水来——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时尚 2023-06-13 05:39:01
4阅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本报记者 刘园园 崔 爽

  风拂水波,金光点点,千帆竞进,百舸争流。

  壮阔长江东流入海孕育而成的长三角地区,以不到全国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这里,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从5月中旬到6月,历时24天,连续跨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科技日报记者全程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看大国重器、访产业园区、进工厂车间、下田间地头,探寻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秘诀。

  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源源不竭的创新活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赋能?行进在这片沃土之上,记者一路追寻和思索问题的答案。

  动力变革:为现代化产业体系装上“科技引擎”

  绿草茵茵,鸟鸣林幽。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科学岛,是“国之重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所在地。记者近距离探访该装置时,国内某顶尖高校研究团队正在利用它研究一种薄膜材料的量子霍尔效应。

  “在各种二维材料当中寻找新的量子态,一旦将材料的机理研究清楚,就可以根据相关原理设计新型电子元器件。”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磁体运行与实验测量部副主任郗传英说,尽管此类研究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未来却可能对半导体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

  无论是合成特种合金,还是开展燃料电池交换膜材料相关研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为数千项前沿研究提供了绝佳平台。

  以战略眼光紧盯创新“先手棋”,瞄准前沿性、基础性研究,将创新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第一引擎,用创新激活产业高质量发展效能——这是长三角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动力系统“提挡加速”的诀窍。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角色不可或缺。“创新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抓手。”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傅利泉说,公司把销售收入的12%左右用于研发创新投入,50%以上的员工是研发工程师。

  在打造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上,长三角地区勇于争先。

  上海市目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17个,数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在江苏省,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在浙江省,“超重力”和“极弱磁”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安徽省则举全省之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区域创新能力升至第7位。

  上海市龙头带动坚强有力,苏浙皖优势充分发挥。2022年,三省一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4.1%,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国的29.8%。

  把目光投向市场,这片土地上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AutoX(安途)率先在国内一线城市公开道路开展完全无人驾驶测试;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PD-1抗体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科大讯飞发布新一代认知大模型“讯飞星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科技创新上敢为人先、敢于投入,长三角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赢得了先机,攒足了后劲,装上了“科技引擎”。

  质量变革: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科技浓度”

  “我们目前一期的生产线是百吨级的,未来将实现千吨级的蛋白质人工合成生产线。” 在上海市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康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敏指着装在玻璃管中的无细胞人血红蛋白告诉记者。

  这家公司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蛋白研发和生产,在其入驻园区前,这里曾是一家酒厂。

  正如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产业园区和结构调整处处长丁兴沂所言,上海市产业园区正走向“特色产业”阶段,从要素驱动升级为创新驱动、从产业导入转变为产业优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正成为这些特色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

  长三角地区自古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如今更是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荟聚之地。这些产业连接成链、集聚成群,虹吸效应与培育效应逐步放大,产业集群“科技浓度”不断提升,融合成蓬勃发展的新动能。

  冒着绵绵细雨走进无锡市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各种物联网相关产品、应用令人目不暇接。该园区目前拥有物联网产业、元宇宙产业和光子产业3个主导产业,2022年创造产值185亿元。

  “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是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对于物联网企业具有明显的虹吸效应。”江苏中科西北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智慧养老,公司总经理王蒙介绍,园区物联网产业高度集中,便于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打造战略联盟体系,在企业合作、人才引育和项目交流层面具有明显优势。

  更多新兴产业集群,正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

  西子湖畔,围绕视觉智能产业打造的“中国视谷”,悄然崛起为产业生态新名片。“杭州视觉智能核心产业整体规模超7200亿元,基本形成覆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产业链生态圈。”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高源说。

  纵观整个长三角地区,新产业、新赛道蔚然成景:上海市积极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3大先导产业规模实现倍增,达到1.4万亿元;江苏省集成电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浙江省编制实施数字经济领域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数字安防产业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安徽省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人工智能等10大新兴产业融合集聚发展。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然成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的承载区,成为凝聚创新力量和培育产业新动能的“蓄能池”。

  效率变革:推动传统产业加速“科技蝶变”

  由96块显示屏组成的巨大屏幕上,13个功能模块循环显示,工作人员稳坐屏前,运筹帷幄——已有60多年发展历程的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钢),凭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焕发新生。

  “这里可以实现公司从原料进厂到生产过程监控以及成品出厂的全流程管控。”马钢制造管理部生产管制中心主任工程师乐嘉平告诉记者。据介绍,该中心相当于公司运营管控的“大脑”,它集制造、物流、设备等多种数据信息于一身,可实现多业务的集中监控指挥和决策支持。

  长三角地区工业基础扎实,各类产业遍布。在这里,传统产业正主动拥抱科技浪潮,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锚定提质降本增效目标,加速“科技蝶变”。

  华丽转身的不仅仅只有钢铁业。“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金靠龙港包装。”浙江省龙港市印刷协会执行秘书长梁孝克的玩笑话并非“玩笑”——龙港市以“中国印刷城”闻名全国。

  近年来,为促进传统印刷业转型升级,龙港市铆足了劲:龙港印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整合“产业+高校+平台”创新资源,为产业赋能;浙江理工大学龙港研究院助力龙港印刷产学研合作、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如今的龙港印刷业,已不止于普通挂历、包装盒、手提袋,科技含量令人刮目相看:循环可回收的包装袋,用于供应链管理的超高频无源电子标签,融合增强现实(AR)技术的儿童读物,内含近场通信(NFC)芯片的名片……

  同样的变化正在无数工厂车间上演:上海市重点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计划,累计建成100家智能工厂;江苏省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全省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智改数转工作;浙江省去年完成15万余家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安徽省累计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4.4万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75家。

  6月上旬举行的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上勇于探路,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勇当先锋,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勇立潮头。

  长江之水浩浩汤汤,奔流向前。它所润泽的长三角地区,也正以同样澎湃不息的创新活水,浇灌着这片沃土之上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深扎根、枝繁叶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样本”。

【编辑:陈文韬】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精选推荐

随机推荐